MH Banner
  • 按日浏览  
  • 订阅明慧  
  • 网站地图  
  • 下载中心  
  •  
     
  • 【史海寻踪】偏激的东西能长久吗?
  • 宋朝王旦 德量恢宏
  • 重恩义 富贵不移
  • 廉介诚实 终受厚禄
  • 一念善因 终有善报
  • 孝德感召
  • 东汉廉范 厚德重义
  • 复活节的由来
  • 散弃五谷 灾害及亲
  • 《二十四孝图》:拾葚异器
  • 黄香扇枕温衾和五十年代的二十四孝图(图)
  • 《二十四孝图》:亲尝汤药
  • 传统道德教育:淫戏休宣点
  • 古人教子故事:曾子杀猪
  • 神仙故事:广成子(图)
  •  

    首页 > 天人之际 > 文史漫谈


    【神传文化】君子比德于玉


     
      打印版本


    【明慧网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日】古代人重视道德修养,这从古人对玉的钟爱可见一斑。

    古人爱玉,并非纯粹是因为外在的美丽,而是重其内涵,因为玉器是一种品德的象征。人们佩玉在身,以此自勉自比,作为自己的人生启示,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所以自古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畅远闻,智也。不折不挠,勇也。锐廉而不忮,洁也。这就是古人所称玉所蕴涵的五德。

    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他在《礼记》中赋予玉“十一德”。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

    因为玉的美必须经“切、磋、琢、磨”的繁复工序才能焕发,所以《诗经·卫风》的一首诗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经过仔细地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说明君子之美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以获得的。就象获取美玉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这样玉器又成为君子修养、磨炼品性的象征。


    明慧网版权所有 © 1999-2009 MINGHUI.ORG
      推荐给朋友
      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