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日浏览  
  • 订阅明慧  
  • 网站地图  
  •  
     
  • 宋朝王旦 德量恢宏
  • 重恩义 富贵不移
  • 廉介诚实 终受厚禄
  • 一念善因 终有善报
  • 孝德感召
  • 东汉廉范 厚德重义
  • 复活节的由来
  • 散弃五谷 灾害及亲
  • 《二十四孝图》:拾葚异器
  • 黄香扇枕温衾和五十年代的二十四孝图(图)
  • 《二十四孝图》:亲尝汤药
  • 传统道德教育:淫戏休宣点
  • 古人教子故事:曾子杀猪
  • 农历新年一二三
  • 神仙故事:广成子(图)
  •  

    首页 > 天人之际 > 文史漫谈


    【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打印机版


    【明慧网2005年5月30日】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则与西方人大不相同。这世界既是不可认识的,万物又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准确地描绘客观事物似乎既不可能又无必要。中国人的艺术倾向于重表现、重象征。“诗言志”三个字是最精炼的说明。因此在中国画里历来提倡传神写意。

    在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用声音以描绘景物的作品亦不多,即使“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之类的音乐,摹仿亦只是片断性的。这些手法带有写意的性质。某些乐句,竟然可在几个截然不同意境的标题乐曲中找到,这与其说是描绘不如说是象征。

    中国的艺术又是重节制、重理念的。在“天人合一”中解脱了因认识世界而感困惑的艺术家的心境,由于“道可道、非常道”的劝慰而由“空间恐惧”心理趋向宁静。神秘的“道”既是一切的主宰,它理当是艺术家表现的对象,然而它又是捉摸不到的。画家以画面的虚白清冷暗示它的无所不在,诗人则以淡泊空灵的境界表现“纵身大化”之后的“无我之境”。由于这一切并不是凭着感官就可能体味到的,因此要得到审美的愉悦还得通过想象、顿悟才能达到理念的快感。这就使艺术作品讲究含蓄。

    孔夫子教导人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泠泠七弦上几个长音慢悠悠地滑动、正是“大音必希”的结果。与但丁逝于同一年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的28字罗列了一大堆名词,全凭暗示地使读者进入了作者未曾描述过的境界之中。

    上述种种,使得中国艺术既以抒情为主而又不浪漫的特征延续千年之久,并成为中华艺术的智慧的体现。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clearwisdom.net/emh/articles/2005/6/1/61409.html)


    明慧网版权所有 © 1999-2005 MINGHUI.ORG
      推荐给朋友
      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