閸忓厖绨▔鏇$枂閸旓拷
娣囶喚鍋ч崶顓炴勾
缁€鍙ョ窗閺€顖涘瘮
閺冩湹绨ㄧ拠鍕啈
濞村嘲顦诲☉鍫熶紖
婢堆囨濞戝牊浼�
閺勫孩鍙庨張鐔峰灁
閹垛偓閺堫垰寮懓锟�
婢垛晙姹夋稊瀣
 
 濞夋洝鐤嗛崝鐔虹暆娴狅拷  
 濞夋洝鐤嗛崝鐔虹暆娴狅拷  
 婵″倷缍嶅鈧慨瀣劅閻愬吋纭舵潪顔煎  
 婵″倷缍嶅鈧慨瀣劅閻愬吋纭舵潪顔煎  
 濞夋洝鐤嗘径褎纭堕崢鐔绘啿  
 濞夋洝鐤嗘径褎纭堕崢鐔绘啿  
 閺咁喖瀹抽埣鍥ㄧス娑擄拷  
 閺咁喖瀹抽埣鍥ㄧス娑擄拷  
 婢堆勭《閻愮厧濮涢棅鍏呯  
 婢堆勭《閻愮厧濮涢棅鍏呯  
 濮濓絾纭舵稊瀣熅閸ュ墽澧栫仦锟�  
 濮濓絾纭舵稊瀣熅閸ュ墽澧栫仦锟�  
 閸嬨儱鎮嶇拫鍐╃叀閹躲儱鎲�  
 閸嬨儱鎮嶇拫鍐╃叀閹躲儱鎲�  
 
 娑擃亙姹夋穱顔惧仹  
 娑擃亙姹夋穱顔惧仹  
 濮濓絾纭舵穱顔惧仹  
 濮濓絾纭舵穱顔惧仹  
 娣囶喚鍋ф导鐘殿殻婵傦拷   
 娣囶喚鍋ф导鐘殿殻婵傦拷   
 鐏忓繐绱电€涙劕娲崷锟�  
 鐏忓繐绱电€涙劕娲崷锟�  
 閸掓繂顒熼崶顓炴勾   
 閸掓繂顒熼崶顓炴勾   
 閸欍倓鍞穱顔惧仹閺佸懍绨�   
 閸欍倓鍞穱顔惧仹閺佸懍绨�   
 
 缂傛ê缍婃径褎纭�  
 缂傛ê缍婃径褎纭�  
 闁挸鐥夐崡鍥у磿  
 闁挸鐥夐崡鍥у磿  
 缁佹稓姊鹃崑銉ㄩ煩  
 缁佹稓姊鹃崑銉ㄩ煩  
 濞夋洜鎮婄拋銈堢槕  
 濞夋洜鎮婄拋銈堢槕  
 
 鐢牏鍩楃拠鍕嚔閺傚洨鐝�   
 鐢牏鍩楃拠鍕嚔閺傚洨鐝�   
 濞夋洜鎮婇崚鍥╊棎   
 濞夋洜鎮婇崚鍥╊棎   
 娣囶喚鍋х紒蹇撳坊  
 娣囶喚鍋х紒蹇撳坊  
 閻楃懓鍩嗛幒銊ㄥ礃  
 閻楃懓鍩嗛幒銊ㄥ礃  
 閹绘劙鐝箛鍐┾偓锟�   
 閹绘劙鐝箛鍐┾偓锟�   
 娴犲孩鏌婃穱顔惧仹   
 娴犲孩鏌婃穱顔惧仹   
 濞差亝纭剁紒蹇涚崣娴溿倖绁�   
 濞差亝纭剁紒蹇涚崣娴溿倖绁�   
 閸忚泛鐣�   
 閸忚泛鐣�   
 
 鐠佽尙婀¢惄鍛婃櫝鎼达缚绗樻禍锟�  
 鐠佽尙婀¢惄鍛婃櫝鎼达缚绗樻禍锟�  
 濮濓絽搴烽崠鏍掓潻顐㈩唺  
 濮濓絽搴烽崠鏍掓潻顐㈩唺  
 閻€劏鈻堢悰宀冪槈鐎圭偛銇囧▔锟�  
 閻€劏鈻堢悰宀冪槈鐎圭偛銇囧▔锟�  
 
 閸忓厖绨锝嗙《娣囶喚鍋�  
 閸忓厖绨锝嗙《娣囶喚鍋�  
 閸忓厖绨崣鎴烆劀韫囷拷  
 閸忓厖绨崣鎴烆劀韫囷拷  
 濮濓絼淇婂锝堫攽  
 濮濓絼淇婂锝堫攽  
 
 鐏忓繑婀呴崣瀣畱娣囶喚鍋ч弫鍛皑  
 鐏忓繑婀呴崣瀣畱娣囶喚鍋ч弫鍛皑  
 缁傚繐鐤傜€规繄顏㈢拠婵嬫肠  
 缁傚繐鐤傜€规繄顏㈢拠婵嬫肠  
 闂堟帒鐨獮鏉戭劅婢堆勭《  
 闂堟帒鐨獮鏉戭劅婢堆勭《  
 
 婢舵牜鏅憸鎺戭殯  
 婢舵牜鏅憸鎺戭殯  
 娑撴牔姹夊锝堫攽  
 娑撴牔姹夊锝堫攽  
 閸氬嫮鏅竟鐗堝胶  
 閸氬嫮鏅竟鐗堝胶  
 閺€顖涘瘮閸愬疇顔�  
 閺€顖涘瘮閸愬疇顔�  
 娴滃搫绺惧〒鎰  
 娴滃搫绺惧〒鎰  
 
 娣囶喛鈧懓鐦庣拋锟�  
 娣囶喛鈧懓鐦庣拋锟�  
 濠㈠嫭绔绘禍瀣杽  
 濠㈠嫭绔绘禍瀣杽  
 娑撴牠浜炬禍鐑樺剰  
 娑撴牠浜炬禍鐑樺剰  
 婢舵牜鏅拠鍕啈  
 婢舵牜鏅拠鍕啈  
 
 缁佺偤鐓归弲姘窗  
 缁佺偤鐓归弲姘窗  
 缁€鎯у隘濞茶濮�  
 缁€鎯у隘濞茶濮�  
 婢圭増褰烘径褔妾�  
 婢圭増褰烘径褔妾�  
 缂佺厧鎮庨幎銉╀壕  
 缂佺厧鎮庨幎銉╀壕  
 婵帊缍嬮幎銉╀壕  
 婵帊缍嬮幎銉╀壕  
 濞夋洖绶ョ挧鐤様  
 濞夋洖绶ョ挧鐤様  
 濞村嘲顦诲鍫滅伐  
 濞村嘲顦诲鍫滅伐  
 濞夋洑绱伴幒鐘插  
 濞夋洑绱伴幒鐘插  
 濞村嘲顦荤粻鈧拋锟�  
 濞村嘲顦荤粻鈧拋锟�  
 
 鏉╊偄顔婄拠锔藉剰  
 鏉╊偄顔婄拠锔藉剰  
 缂佺厧鎮庨幎銉╀壕  
 缂佺厧鎮庨幎銉╀壕  
 婢堆囨缁犫偓鐠侊拷  
 婢堆囨缁犫偓鐠侊拷  
 濞撯晜鏅犻弰搴濈矕  
 濞撯晜鏅犻弰搴濈矕  
 閸旀繂鏉芥穱锟�  
 閸旀繂鏉芥穱锟�  
 婢圭増妲戝ú妤勫壋娴f粌绨�  
 婢圭増妲戝ú妤勫壋娴f粌绨�  
 閸欏倽鈧啳绁弬锟�  
 閸欏倽鈧啳绁弬锟�  
 
 閺勫孩鍙庨崨銊﹀Г   
 閺勫孩鍙庨崨銊﹀Г   
 閺勫孩鍙庨崨銊﹀Г濞村嘲顦婚悧锟�   
 閺勫孩鍙庨崨銊﹀Г濞村嘲顦婚悧锟�   
 閺勫孩鍙庨崨銊ュ灁   
 閺勫孩鍙庨崨銊ュ灁   
 閺勫孩鍙庨崨銊︽汞   
 閺勫孩鍙庨崨銊︽汞   
 閺勫孩鍙庨獮鎸庢尡   
 閺勫孩鍙庨獮鎸庢尡   
 閻喓娴夐幎銉х彿  
 閻喓娴夐幎銉х彿  
 瑜拌精顫嬫径鈺佹勾  
 瑜拌精顫嬫径鈺佹勾  
 缂囧孩婀崇紘搴′紣  
 缂囧孩婀崇紘搴′紣  
 闂婂厖绠伴崚娑楃稊  
 闂婂厖绠伴崚娑楃稊  
 閺傚洤顒熼崚娑楃稊  
 閺傚洤顒熼崚娑楃稊  
 閻㈤潧鐡欐稊锟�   
 閻㈤潧鐡欐稊锟�   
 閸忚泛鐣�   
 閸忚泛鐣�   
 
 缂佺厧鎮庨幀褑绁弬锟�  
 缂佺厧鎮庨幀褑绁弬锟�  
 閸︽澘灏幀褑绁弬锟�  
 閸︽澘灏幀褑绁弬锟�  
 娑撴捇顣介幀褑绁弬锟�  
 娑撴捇顣介幀褑绁弬锟�  
 
 閻絻顫嬮悧锟�  
 閻絻顫嬮悧锟�  
 閸斻劎鏁�  
 閸斻劎鏁�  
 闂傤亞鏁�  
 闂傤亞鏁�  
 
 鏉╃偟骞嗛悽锟�  
 鏉╃偟骞嗛悽锟�  
 濠曨偆鏁�  
 濠曨偆鏁�  
 缂佹ḿ鏁�  
 缂佹ḿ鏁�  
 濞差亝纭堕崶鍓у  
 濞差亝纭堕崶鍓у  
 鐠愬搫宕�  
 鐠愬搫宕�  
 閸忓娲忕亸渚€娼�  
 閸忓娲忕亸渚€娼�  
 閸忚泛鐣�  
 閸忚泛鐣�  
 
 濮濆本娲稿⿻鏂挎暠  
 濮濆本娲稿⿻鏂挎暠  
 閸c劋绠板⿻鏂款殧  
 閸c劋绠板⿻鏂款殧  
 濮濆矁鐦濆宀冩皑  
 濮濆矁鐦濆宀冩皑  
 
 鐏忓繗顕�  
 鐏忓繗顕�  
 閸撗勬拱  
 閸撗勬拱  
 鐎垫捁鈻�  
 鐎垫捁鈻�  
 鐠囨鐡�  
 鐠囨鐡�  
 濮樻垿顥�  
 濮樻垿顥�  
 閸庢寧鐡�  
 閸庢寧鐡�  
 鐎电浠�  
 鐎电浠�  
 閸忚泛鐣�  
 閸忚泛鐣�  
 
 缂冩垹绮剁粣浣虹壃  
 缂冩垹绮剁粣浣虹壃  
 鐠侊紕鐣婚張鐑樺Η閺堬拷  
 鐠侊紕鐣婚張鐑樺Η閺堬拷  
 閸楁澘鍩涢幎鈧張锟�  
 閸楁澘鍩涢幎鈧張锟�  
 閹烘帞澧楅幎鈧張锟�  
 閹烘帞澧楅幎鈧張锟�  
 VCD閸掓湹缍�  
 VCD閸掓湹缍�  
 閺夆€崇畽閸欏﹥鐖g拹锟�  
 閺夆€崇畽閸欏﹥鐖g拹锟�  
 閹靛婧€鐎瑰鍙�  
 閹靛婧€鐎瑰鍙�  
 绾句礁鐢崚鏈电稊  
 绾句礁鐢崚鏈电稊  
 楠炴寧鎸遍悽浣冾潒閹垛偓閺堬拷  
 楠炴寧鎸遍悽浣冾潒閹垛偓閺堬拷  
 閸ュ墽澧栭崪灞炬啔瑜帮拷  
 閸ュ墽澧栭崪灞炬啔瑜帮拷  
 閸忚泛鐣�  
 閸忚泛鐣�  
 
 閸犲嫭浼撻幎銉ョ安  
 閸犲嫭浼撻幎銉ョ安  
 鐠€锔跨瑯妫板嫯鈻�   
 鐠€锔跨瑯妫板嫯鈻�   
 閻㈢喎鎳℃總銉ь潩   
 閻㈢喎鎳℃總銉ь潩   
 缁夋垵顒熼幋鎴n潌   
 缁夋垵顒熼幋鎴n潌   
 鐎瑰洤鐣介弮鍓佲敄   
 鐎瑰洤鐣介弮鍓佲敄   
 閺傚洤褰跺⿻顐ョ殽   
 閺傚洤褰跺⿻顐ョ殽   
 閸忚泛鐣�   
 閸忚泛鐣�   
 
 閸犲嫭濮�  
 閸犲嫭濮�  
 閹埖濮�  
 閹埖濮�  
 
  • 按日浏览  
  • 订阅明慧  
  • 网站地图  
  •  
     
  • 集异记:无知士卒渎圣迹 暴死暴亡遭报应
  • 谈古论今话“嫉妒”
  • 唐代山水派诗人与修炼的渊源关系
  • 大名鼎鼎的"Nero Burning Rom"软件背后
  • “快鸟”卫星锁定 “挪亚方舟”
  • 史海寻踪偶得(三):清心寡欲
  • 潭柘寺法师度恶虎的故事
  •  

    首页 > 天人之际 > 文史漫谈


    儒家文化的修炼内涵


    文/丹阳
     
      打印机版


    【明慧网2003年4月23日】孔丘(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鲁国陬邑(zou yi,今山东曲阜)人。当若之世,周室道衰,礼崩乐坏,纪散纲乱,国异政,家殊俗,褒贬失实。为了挽救面临倾溃的世道,孔子深研《易经》之道与周朝之德,遵循《易经》的天地人之道,带领众弟子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典籍。孔子道深学广,一生弟子众多,不过孔子的志向是道,他教授弟子的是仁义等,弟子们觉得孔子说的德都是无法企及的高远,更何况“道”了。

    孔子之道,庄重深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弟子端木子贡喟然慨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第五》)弟子冉求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第六》)

    而孔子所说的道,就是《易经》的道。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儒家典籍,几乎全都不是孔子本人写的,弟子们自己去记录整理,留多少是多少,“述而不作”就是指的这件事情。真正孔子留下的文字是对《易经》的整理,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七篇。如有机会,以后我们专文讨论儒家学说和《易经》的深刻联系。

    孔子尚在的时候,弟子们就不能领略道德的真实内涵了,等到了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所能言说的更是所剩无几。《汉书·艺文志》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互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编文集,零星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一些言行。

    尽管如此,《论语》仍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其还影响了全世界。对亚洲周边国家的影响自不待言。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思想家莱布尼兹、歌德、堵哥、克斯奈等都曾极度推崇儒家文化。伏尔泰甚至提出“全盘华化”的主张,他认为人人都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座右铭。罗伯斯庇尔把这八个字当作自由的道德标准和道德的最后界限写进《人权宣言》和《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儒家学说是根植于道德和修身的。

    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第四》)儒家弟子,首先就要按照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第七》)当师父的,看到弟子们总是喜欢舍本逐末、浮游于表面的时候,都是十分忧心的。

    我的理解,修德就是修炼。那么孔子这里说的德是怎么回事呢?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第六》)按照中庸的做人标准来要求自己,就可以达到有德了。孔子还说了:“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礼记·中庸》也就是说,要达到有德,就要处理协调好和天、人、地的关系,敬鬼事神礼人。可能有人会反驳:孔子是不信鬼神的,根据是“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第七》)和“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第六》第一句话的正确句读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那些狐黄白柳和跳大神的,这一点看看《礼记》就足够明白了。后一句话的关键在于“远”字,这个远字是祭祀的意思,同样意思的还有一句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就是说丧礼和祭祀要严肃而且隆重。所以“敬鬼神而远之”的意思是对鬼神的敬意要用祭礼(祭祀)来表达。而且,这个“鬼”是先人灵魂的意思,并不是那些个乱七八糟的鬼魂。祭是一种礼节,就象过去的人互相见面了作个揖完全是一回事,只不过是对鬼神的方式跟对人的方式不同罢了。孔子不是还说了吗?“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跑到别人家的祠堂里磕头作揖,准是拍马屁攀高枝去了。

    闻义则从,闻不善则改,这不就是向内找提高自己吗?还有,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趋善去恶,遇见什么事情都能想到看自己,即使不知道修炼是什么,那也无疑是“不修道已在道中了”。作为修炼人,我想我们都能够体会到,孔子为什么对弟子们担忧了,修身必须是扎扎实实地做到的,做不到就等于白学差不多了。

    那么怎么算作好学呢?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第一》)兢兢业业地跟随有道行的人,不断修正自己,才可以被称作是好学。学以致知,那么什么是“知”呢?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第六》)这压根儿就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那种知识。还有一句话,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能够不断悟道,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才可以有资格去做老师。仅仅是“满腹经纶”是根本不行的,那只是一个大书袋子罢了。

    敏于事而慎于言,“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第五》)。说的话要先过脑子,这就是修口了。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先再三想一想,根据道德仁恕标准衡量衡量,这不就是修炼人的过滤自己的思想念头,排除私心杂念、后天观念对自己的干扰和带动吗?

    很多人都用“春秋大义”、“微言大义”来奉承别人的文作。孔子之作《春秋》,皆是灾异之事而没有著其事应,盖慎之也。因为大道廖远,可不是单单为了给人启示的。君子见其变,则知天之所以谴告,恐惧自省内修而已。圣人慎而不言如此,而后世犹为曲说以妄意天,此其不可以传也。春秋大义,在所不言,在敬神畏天,在有自知之明。

    总体上讲,《论语》等儒家典籍重点放在了教导弟子们敬天事神,如何从行为上符合做君子的标准,还讲了一些如何从行为上判断小人的依据,却没有具体讲到底为什么这么做。一方面这是人类道德标准下降造成的理解不了,一方面是因为以前真正修炼的东西不准这样留给人的,一方面是过去的修炼全都是副元神修炼。


    明慧网版权所有 © 1999-2004 MINGHUI.ORG
      推荐给朋友
      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