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的治国之道

【字号】
打印版本

【明慧网二零一一年一月二十九日】《尚书•尧典》记述帝尧治国,很简略,主要记载帝尧的功德政绩、制定历法节令以及选贤任能、公开选拔考察帝位继承人的事迹等。记述虽简,然治国大义犹存。

一、修齐治平,修身为本——帝尧功德政绩简介。

这是《尧典》的开头所记:

“帝尧名曰放勋。他治理天下,严谨明达,深思熟虑,仪态文雅温和,容貌恭谨严肃,谦己礼贤。他自身的道德光耀四方,悉通天地。他能够彰显并发扬自己的美好品德,使自己氏族部落成员亲和向善。自己的氏族亲善之后,又分别明确部落联盟百官的职守,百官都尽职尽责了,各氏族部落之间就亲善了。于是,整个部落联盟的全体成员才变得和睦亲善。”

由此简要记述可见,帝尧治国,首先是修明自身,然后把自己的美好品德推广开去,使自己的氏族部落成员和睦亲善。再更大范围的推广开去,厘定部落联盟百官的职守,百官都尽职尽责了,各部落间也就亲善了,然后再推广到整个部落联盟的全体成员,于是各部落之间、各部落内部成员之间,无不亲善和睦。于是万邦协和,万民亲善,而后天下大平。

寥寥数语,帝尧的治国之道已经隐现其中。帝尧时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全民修身,故而大道通行,天下大平。

然而,修身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大学》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者,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其本质者也。天下万物的本质,归结到一点,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天道规律。掌握了天道规律,然后再按照天道规律纯正自己的心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因此,帝尧治国的首要事务,便是探知天道,推算历法,尊天率性,修道教民。

二、尊天率性,修道教民——制定历法节令。

这是《尧典》所记帝尧的第一件事:

“于是尧命令羲氏、和氏,敬顺上天,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推算历法,慎重地教导百姓农业耕种的季节。命令羲仲,住在东方的旸谷,每天恭敬地迎接朝阳的升起,明察并安排好春季的农耕生产。春分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黄昏时分天鸟星出现在正南方的天空,把此时确定为春季的第二个月。这时农民都分散在田野里耕种,鸟兽也开始交配繁殖。命令羲叔,居住在南方的交趾,明察并安排好夏季的农事,恭敬地主持夏季的祭祀。夏至这一天白昼最长,黄昏时分火星出现在南方的天空,此时便确定为夏季的第二个月。这时农民继续在田野干活,鸟兽的羽毛也因脱落而稀疏。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夕阳的西落,明察并安排好秋天的收获事宜。秋分这一天昼夜一样长,虚星出现在天空,以此确定秋季的第二个月。这时农民安乐和悦,鸟兽新长的羽毛也很舒适漂亮。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向北运行的时刻,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黄昏时分昴星出现在北方,以此确定冬季的第二个月。这时人们入住屋内,深居简出,鸟兽又长出了又密又软的细毛。帝尧说:‘啊!你们羲氏和和氏,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你们得用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构成一年的四季节候。以此来厘定百官的职守,各种事情也就都可以兴办了。’”

这段记述比较长,也很详细。帝尧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居住在东南西北四方,详细交代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昼夜的长短变化,星宿的具体位置,人们的农事活动、起居变化和鸟兽的变化等;要求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确定四正——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推算历法,教民按天时季节农耕;敬顺上天,每日敬迎日出,恭送日落,恭敬的奉行祭祀事宜;运用闰月的办法校正好一年四季的天时节令。

帝尧制定历法,《尚书》作者为何把它放在《尧典》开篇的显赫位置,并且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记载?帝尧对羲和兄弟的交代,为何如此详细具体?帝尧对历法为何如此重视?这段记载的最后给出了答案:要根据历法节令来厘定百官的职守,兴办人类社会的各种人事。

那么,日月星辰的运行、历法节令的制定,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天命就是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就是道,用天道来规范约束人的言行视听就是教。人性秉承于天,本来就是与天道同化的。天道恒昌,人若能时时守住同化于天的自然本性不偏移,就能与天地一样恒昌恒泰。

作为古代圣王,帝尧深知,天道对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百姓的农事安排、起居活动以及百官的职守都必须遵从四时节气。四时节气正则一切正,四时节气不正,人类社会的一切就都乱套了。所以以天道化育天下万民就成为人君人臣治国为政的根本大法。立身于天地之间的君臣,第一要务便是闻知天道,然后严格按照天道标准修持自身,然后再按照天道也就是人之自然秉性化育天下万民。古人的一切作为,都是先观天地,后定人事。自古流传下来的人类社会的一切典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一切礼仪讲究,都是古人根据天时地利而制定的。古时,人的一切举措,都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于是,敬奉天时,以人合天,就成了古代圣贤身体力行以及谆谆垂教后世务必力求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天人合一”。因为人君合天,则政通人和,可以保民,可以安邦定国;庶民合天,则身修家齐,可以全身,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百官万民都自觉用天道规律约束自己的一切,人君自然也就“垂衣裳而天下治”了。反之,不管为君为民,一旦违背了天道人性,都将一败涂地。

然而,天地不言,天命天道,人何以知之?上天的旨意,是通过日月星辰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变化展示给人类,让人类去观察去悟的。帝尧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把推算掌管历法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来抓。他精心安排羲和兄弟掌管历法,并仔细交代了推算校正历法节令的具体标准与方法,吩咐他们恭敬地迎送日月,举行祭祀,以保证人类社会的一切运行不偏离上天的旨意并得到上天的保佑,進而达到政通人和而天下太平。

尧帅天下以道而民从之。君臣上下、万民百姓皆以天道为准则,人人都不用别人管束,都自觉以天道规律为心法自警自律,所以,尧舜大治之世,天下无刑法,有的只是人心向善,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和乐融融的大同景象。

这就是孔夫子所心向往之的“大道之行”的英明盛世,就是孔夫子所赞同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盛世中君子“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真正涵义。

《尚书》的作者是深得帝尧的心意与治国之术的,所以把帝尧安排交代推算历法之事放在如此显赫的位置而详加记述。

三、任人唯贤,天下为公——遴选官员与继位者。

这是《尚书》所记帝尧的第二件事。

天道既明,历法节令已正,而谁来带领万民率性向道呢?当然是人君与各级人臣。帝尧深知,为政在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一人仁,一国兴仁,一人让,一国兴让,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因此,帝尧在安排好制定历法的大事之后,便把为天下得人作为天子的又一重要事务来抓。《尚书》的作者也详细记述了帝尧选贤任能、遴选继位者的过程,尤其是遴选继承帝位人的过程。

《尚书》记载:帝尧让四方首领举荐能继承帝位之人,大臣推举尧的儿子,尧认为其言不诚,生性好争,不行;大臣又举荐共工,尧嫌其巧言令色,行为邪僻,轻慢上天,不行。洪水泛滥,民生辛苦,尧征询治水之人,众人推荐了鲧,尧认为他违背天意,不遵教命,毁坏族氏,不行,大臣以为可以试用,尧乃尊众人之议,试命鲧治水。后来鲧治水九年,以失败告终。

由此可见,帝尧选官的原则是任人唯贤,天下为公的。不论亲疏远近,一律以敬顺上天、孝悌纯正、德高而有利于天下人为标准。这其中,敬顺上天依然是第一位的。儿子丹朱不成器,授位于丹朱,则天下人受其害而丹朱一人得利。为丹朱一人而损害天下大道与天下人,帝尧执意不为。

帝尧又征询四方首领们说:“我在位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遵从天意,接替我的职位?”首领们说:“我们无德,不配接替帝位。”尧说:“你们也可以明察并推举隐没在下位的贤者。”众人纷纷向帝尧進言说:“有一个隐居民间的独身男子,叫虞舜。”帝尧说:“好呀!我也听说过这个人。他怎么样?”首领们说:“他是乐师瞽瞍的儿子。父亲顽固愚蠢,母亲言语憎乱,兄弟傲慢凶狠,舜能以孝悌之道与他们和谐相处,以恭明的美德处理家政事务,心中不生任何邪念。”帝尧说:“我得试试他!把女儿嫁给他,考考他与女儿相处的德行。”于是就命令女儿下嫁为舜妇。

虞舜出身卑微,隐居民间。帝尧听说他聪明贤达,打算让他继承自己的帝位,便把女儿嫁给他,考察他在家的品德与理家才能。同时授官位于舜,多次把难办的事交给他,考察他在外为政的法则,并叮嘱他要恪尽职守。舜在历山耕种,历山人都互让田界;他在雷泽打鱼,四围的人都互让居处;他在黄河边制作陶器,河滨人生产的陶器没有粗糙破损的。舜居住的地方,一年成了村庄,两年成了集镇,三年成了都市。于是尧赏赐给他衣服和琴,给他修了仓库,赐予他牛羊。

舜的父母、兄弟想杀舜,舜几次都智慧逃脱。返回之后,舜越发孝顺父母,善待兄弟。于是尧便让他去推行五教,命他发扬美好的人伦五常之德,严格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去规范引导百姓。百姓都能遵循这五种道德规范了,就命舜去各官府办事,舜都办的很好。三年之后,帝尧把帝位让给了虞舜,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自来就是公众的天下,皇权自来就是民主公正的。《孟子》曰:“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帝尧,仁哉!考察帝尧选官以及培养继位者的全过程,何其民主公正!何其慎重严谨!又何其正大无私!

另外,帝尧与大臣商议天下大事,大臣们都畅所欲言,几乎全是“率尔”以对,应语随答,不假思索。君臣上下,竟无些许戒惕防范,至诚至信。面对显赫的帝位,大臣们一句“我们无德,不配接替帝位”多么质朴、多么真诚、多么负责的应答!

天子治国,日理万机。而《尚书》作者独选其尊天率性、任人唯贤两件事来详加记述,可谓深得帝尧治国的根本纲要及其心法矣。

Rotator Placeholder Image
 
Rotator Placeholder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