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皎兮——中秋话“月”

【字号】
打印版本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九月二十二日】每逢中秋来临,皓月当空,万里共皎洁,此时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谈久不衰的话题。我国历代咏月诗文佳句可谓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月亮这一意象成为人们抒怀言志的载体,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或表达对理想的追求,或寄托美好的祝福,或倾诉旷达潇洒的胸襟,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月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古代有祭月、拜月、赏月的传统习俗,它源于古人敬天敬神及对天地自然、日月星辰的崇拜。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月的美丽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仙人乘鸾”等。古诗中的月亮还有许多别称与雅号,如喻为素娥,“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宋·周邦彦);喻为玉兔,“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宋·辛弃疾);喻为桂树,“长河上桂月,澄彩照高楼”(南北朝·张正见);喻为冰轮,“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宋·苏轼);喻为金波,“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宋·辛弃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到了唐朝,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后来这个节日一直盛行,人们举行“秋分夕月”等活动表达对神的敬奉。中秋之夜,碧空如洗,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文人们更是留下了许多中秋佳句:如唐代欧阳詹写的“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刘禹锡写的“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宋代谢逸写的“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京镗写的“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中秋月如圆盘,象征团团圆圆;人们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此时成为诗人抒发深切关怀与真诚祝福的表征与触媒。人们望月怀远,月是相同的,但诗人思乡心切,硬是认为故乡之月最“明”,如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写道:“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明月寄托祝福,如唐代韦庄在《送日本国僧敬龙归》中写道:“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日本的敬龙和尚到访唐朝,学成归国,诗人为他送行时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让清风明月伴随着您上路,一帆风顺地回到您的家乡。

“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澄澈、光明之境。月亮在“寂寂人定初”的夜晚悄悄升起,静静流泻,晶莹透亮,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即有“月出”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晋代陶渊明在《拟古》中写道:“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描绘出云间之月的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南朝谢庄在《月赋》中写道:“白露暖空,素月统天。……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霭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水清、月清、人亦清,用一句话概括正是“表里俱澄澈”!唐代李朴在《中秋》中写道:“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描绘出天地一片澄明的中秋夜景。这些诗都体现出诗人们追求清莹透明之境及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他们本人也是纤尘不染而香远益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阔大、磅礴之境。古人借月状景,比如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原野辽阔,满天繁星仿佛都低垂到地平线上;大江滚滚东流,满江月光随波汹涌。诗人俯仰天地,以恢宏的笔墨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无限阔大、动静相融的境界。“月”和景物配合,形成了一幅幅风景画:“山月”常常是高山上之月,显得高远、清爽,如:“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李白《酬岑勋见寻》);“江月”是江上或江中之月,月色和水色交融,显得光洁、柔和,如“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刘禹锡《洞庭秋月行》);至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则是在山峰上有月轮,在江水中有月影,而且一静一动,意境非常优美。

“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永恒之境。仰望苍穹,一轮明月引起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感慨。明月跨越时空,亘古不变,阅尽人间变幻,是历史的见证和永恒无限的象征。一切的沧海桑田都成为了过往云烟,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引发人们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唐代岑参在《敷水歌送窦渐入京》中写道:“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诗人心中的月色通过水中的月色反衬天上的月色,勉励友人任何时候要保持纯真的本性。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哀吾生之须臾,念天地之无穷”,描绘出月亮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而“茫然”二字却不禁使人百感交集。诗人这里借大江、明月表现了望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唤醒生命本性,追求人生价值的感慨。

月亮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古人诗中,明月是故乡,是亲人,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明月是光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千百年来,明月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无尽的韵味,给人以启迪,教人向善,使人感悟宇宙奥妙和对伟大宇宙真理的探求,渴望回归美好和永恒。

Rotator Placeholder Image
 
自焚真相
Rotator Placeholder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