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 Banner
  • 按日浏览  
  • 订阅明慧  
  • 网站地图  
  • 下载中心  
  •  
     
  • 清醒、理智的证实法
  • 我家也有小同修
  • “不让”和“来吧”的差别
  • 对彻底结束迫害的认识
  • 勿迷
  • 希望灾区大法弟子及时报道真相
  • 善用认同感
  • 正面讲真相的好时机
  • 读《做技术工作要证实大法》有感
  • 建议新年期间给被迫害同修的家属讲真相
  • 信师信法 走出魔难
  • 让众生对大法充满信心
  • 对彻底结束迫害的认识
  • 用神迹证实法救度众生
  • 也谈大法弟子的文学创作
  •  

    首页 > 修炼园地 > 正法修炼 > 法理切磋


    看到同修不足时反观自己


    文/大陆大法弟子
     
      打印版本


    【明慧网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六日】现在我在看到同修的不足时,先看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不足,再调整好自己的心,去掉杂质,以一个纯正的心态提醒同修,共同精進。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足,努力去掉时,我发现同修也不在我面前表现这些执著了。

    在做三件事的同时,暴露出我们很多的人心,有些甚至是不易察觉、隐藏很深的,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执著。同修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到自己的不足,有几位同修,师父安排我们在一起做证实法的事,不是偶然的。我和这几位同修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我自己。

    同修A是个急性子,说话快,如果大家在一起切磋,A总是抢着把她所悟到的法理讲出来,总是打断别人的话,以一种肯定的、不容置疑语气说话,并且听不得别人的不同的认识;同修B爱下结论;同修C说话的语气不善,总是象在教训人,让人听了不舒服。我善意的给同修提过几次,都不见效果。后来我就想,同修在我面前的这些表现,是不是我也是这样啊!表面上看一看,我在同修面前表现的挺谦虚的,好象没有这些执著。

    后来,我就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行。我发现在同修面前我大多时候能够克制自己,而在有的时候这个执著就暴露无遗。比如说对于一个法理的认识,我经常把自己在修炼中悟到的法理讲给家人同修听,讲话的语气好象我悟到的法理就是这个意思了,说话的语气太肯定了,让同修认同我的认识,其实无意中也把同修给局限在我所悟到的这个层次之中了。而且总爱打断别人的话,总是急于表达自己,好象谁都没有自己认识的高,自己讲完了就完了,都没有耐心听其他同修的不同的认识。切磋,就应该是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认识,怎么能就喜欢说而不想听听别人的认识呢?这不是执著自己吗?因为已经习惯了,所以已经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好了。

    修炼人说话是有能量的。在这救人的关键时刻,一句下结论的话,就有可能把这个生命推向深渊。而我们好多同修不注意修口,气恨之心一上来,什么话都能说。比如:“这个人就是个魔”,“这个人就是属于不能救的了”,“他一下子转变不过来”,等等。这样一讲,是不是等于把这个常人给定在那儿了,增加了救他的难度,正法一天没结束,他都有机会被救度,怎能因为人心不去,说一些不在法上的话呢?

    反观自己,生活中常常爱下结论,“你就是怎么怎么样,”“就是这么回事”,“他就是这样的人”。对孩子也是,一生气什么话都说,有时一说完,就知道不应该说,可是有时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师父说,“我们张口讲话,都按照炼功人的心性去讲,不说些搬弄是非的话,不讲些不好的话。作为修炼的人要按照法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应不应该说这话。”(《转法轮》)我想我们就应该按照法的要求去做,修好口,不要轻易下结论。除了师父,谁能看到根本呢?

    有的同修在给别人指出缺点错误的时候,语气不善,带着气恨,指责,有时还越说越气。明明想帮助同修,结果由于不善的语气,不但没说服同修,还造成同修间的间隔。我们是修“真、善、忍”,如果说话不善,是不是心也不善。直到有一次,我在给家人同修指出不足时,家人同修说:你说话的语气和同修C一样。我惊了一下,想想刚才的说话语气真的是一模一样。我就向内找,为什么给同修指出不足时语气会不善呢?是因为自己有私心,同修的不足(或者是因为同修的做法不符合自己了)冲击了自己的人心,这个执著隐藏了很多的人心,对亲情的执著、妒嫉心、争斗心等等在里面。其实在指责别人的时候,一定是自己有执著的心放不下,如果完全没有自己,完全是为了别人好,没有私心,语气不会如此不善,同修也会欣然接受。

    我还有一个体会:师父会利用一切事情去我们的执著心,所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千万不要被事情的表象迷惑,陷在事情当中,去找谁对谁错,纠缠在其中,一定要跳出来,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件事情是冲我哪颗心来的,是要去我什么心。这样就不会错过每一次提高的机会。


    明慧网版权所有 © 1999-2008 MINGHUI.ORG
      推荐给朋友
      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