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马光使洛阳风俗为之一变
宋朝的司马光为人忠厚正直,天下闻名。正因为他的德望威仪非常博大,所以他住在洛阳的时候,洛阳的风俗都受到他的影响感化,而为之一变。
由此以来,洛阳世人多能崇尚名节,而羞于谈论钱财利害;人人都有廉耻的观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为非作歹了。
就是后生小辈想要做一件事情,也必定会互相的提醒,彼此的警惕说:“千万别做坏事啊!如果做了坏事,一旦被司马光知道,那就会无地自容啊!”
二、陈寔劝导梁上君子
后汉时,有位名叫陈寔的正人君子,待人宽厚,处事公正。乡里间若是有人发生了争执,都会请陈寔出面协调,究竟是谁对、谁错?陈寔都能够公平、准确地做出裁判,并且讲清对错的道理,令争执的双方都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久而久之,乡里间就流传了一句谚语:“宁可被官府责罚打板子,千万别被陈寔点名说不是。”
有一天夜晚,陈寔的家里来了一位小偷,躲在屋子的大梁上面,被陈寔发现了。陈寔就起床拿着蜡烛,招呼家中的子弟,集合起来训话。陈寔说:“人不可以不自勉啊!不善之人,未必是他本来就恶,只是因为他经常做恶事,养成了习惯之后,以至于此。就象我们家屋梁上面的那位君子(梁上君子,典出于此)心地本来不坏,也是饥寒交迫所致……”
这个小偷,听到了陈寔的话,大吃一惊,就从屋梁上跳了下来,向陈寔认错请罪;陈寔和颜悦色地劝导他,要他立志改过迁善,别再做见不得人的事。并且还赠送他绢布两疋,勉励他务必要痛下决心改过。
陈寔的作风,影响所及,居然感化了一个县。从此以后,县里再也没有盗窃的事情发生了。
三、房太守的言传身教
五代时,房景伯担任清和太守,他廉洁奉公,生性至孝。房景伯的母亲,不但学问好,而且还十分通情达理。
贝邱地方,有一位妇人,列举了她儿子不孝的事实,把自己的儿子告到了太守府。
房景伯的母亲,就向房景伯说:“这里的老百姓,尚未能明白道理,未能通晓礼义,这是你作为太守,教导不力所致。你可不要过份的责备他们啊!”
房景伯的母亲将这位告自己儿子不孝的贝邱妇人,召到太守府里面,和她在一起吃饭,并且叫她的儿子在旁边站着,要他看着太守房景伯如何地侍奉自己的母亲吃饭。然后,再叫他吃饭。
这样过了十天,这位不孝的儿子,天天亲眼看到房太守恭谨孝顺地侍奉母亲的行为,受到很大震动,就对他的母亲说:“妈!我错了,我一定会改过,从今以后,一定会好好孝顺您老人家的。我们回家吧!”
房景伯的母亲,对房景伯太守和贝邱妇人说:“这孩子,表面上虽然已经露出了惭愧的样子;但是他的内心,却还没有真正地感到惭愧。”因此,就再留贝邱妇人母子二人,在太守府中,继续生活了二十多天。
二十天以后,贝邱妇人的儿子,忽然向母亲下跪,叩头忏悔,一直叩头到流血。贝邱妇人因此而感动得泪流满面,乞求太守,准许他们母子回家。
后来,这位贝邱妇人的儿子,居然以孝顺而闻名乡里,成了孝子。
(以上均据《集福消灾之道》)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clearwisdom.net/html/articles/2011/4/12/12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