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10/3/11/219607p.html
【字号】  
仁民爱物 止于至善
—— 谈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
文/智真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三月十一日】古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古人认为上天造就万物并赋予其美好的德性,为其制定了法则,生成万物一片仁慈之心。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出发,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仁爱精神,要求人们替他人着想,帮助他人,珍爱生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以下为传统文化中表现仁的一些具体说法和例子。

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提出仁者能浑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成就君子人格。《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与“地势坤”均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于“无私”。君子为人之典范,应效法、顺应天地之道。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君子应自强不息地尽自己的责任;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包容万物,使万物都能够欣欣向荣。

孔子将“仁”与“命”相提并论,即提升到天命、天道的高度。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述而》)、“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佾》),认为人处世立身,做任何事情当以仁为依据和前提。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还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即自己想要的,也要帮助别人实现,出门见到谁都很恭敬,好像迎接贵宾那样,就是说对于社会上所有人都很尊重。孔子这里讲到做事要严肃认真,宽以待人,讲诚信,善待而不伤害他人。

孟子提出德性、良知属于人之天性,做人要保持善性并不断升华道德境界,每个人都有怜悯别人的同情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孟子把道德责任与安身立命连在一起,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认为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主张推行仁政和德化,启迪人善心和责任感,使社会形成“仁民而爱物”的风尚。

《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重视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诗经•旱麓》中描写万物生机勃勃的样子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使人感到万象更新、生生不息的力量;北宋的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提出以天地为父母,要“体天地而仁民爱物”;北宋的周敦颐说到内圣外王之道:“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创造生命)就是“仁”,是善,因此无论文学艺术或其他艺术,都强调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 歌颂天地一体和谐之美和上天好生之德。

《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彰明自己天赋的德性,亲近、爱恤人民,以达到至善的境界。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人的“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成为中国人发自内心的责任和忧国忧民的心怀,曾子有云:“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提出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因此君子要有坚强的意志。古之圣贤为后人做出了楷模,如上古“五帝”顺天而治,泽被宇内,使当时的人们都自觉信仰尊奉大道,天下清平而祥和;孔子注重修德,一生矢志不渝地弘扬道义;唐太宗严于律己,善政爱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代天朝盛世,“柔怀万国”的政策使万民归附和敬仰;北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推崇。

几千年来,以注重心性、仁爱及追求“天人合一”境界为基础特征的传统文化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儒家讲“仁者爱人”的博爱意识;道家讲“无为而为”,惩恶扬善;佛家讲佛法无边,慈悲普度众生,教人向善。历史上的一切正教无一不是通过唤醒人们的良知本性,鼓励人追求真理,使真正的自我生命有美好的未来。

成文:2010年03月10日  发稿:2010年03月11日  更新:2010年03月11日 16:21:59

意见建议请寄 feedback@minghui.org
明慧网版权所有 © 1999-2010 MINGHUI.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