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传统音乐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文化内涵,这种音乐最符合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不仅起着塑造人格的作用,还有安邦治世的理念,《吕氏春秋·适音》曰:“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礼记·乐记》曰:“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礼乐”制度有利于古代社会的巩固发展。儒家便是“礼乐”制的倡导者。“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是指宫廷雅乐,它的实质功能是对“礼”的辅佐,把最具震撼人心的音乐形式与礼法结合在一起,其渗透力和凝聚力是强大的。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乐对舜仁德文治的歌颂及《九辨》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也。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高山流水遇知音”在中国是家喻户晓,说的是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和《列子》中。
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一次,当俞伯牙意在表现巍峨的高山时,钟子期回应道:“善哉,峨峨兮若泰。”而当意在流水时,钟子期会感慨地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俞伯牙想弹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心领神会。俞伯牙游览泰山时遇到暴雨,只好在悬崖下避雨。俞伯牙感到心悲,以抚琴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琴声最初表现久而不停的雨声,后来是山崩的巨响。每奏一曲,钟子期都能说出伯牙的心声,令俞伯牙感叹不已。
后来,钟子期因病而逝,俞伯牙悲痛万分,世上再也没有值得让他为之抚琴的人了。于是俞伯牙破琴折弦,终生不再抚琴。成语“高山流水”、“伯牙绝琴”、“伯牙之叹”等都出于这个典故。后世有“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最难求” 的感叹。
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和其博大精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