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逊家世慕仙道,积德行善,其祖父许琰曾为太医院医官,罄其家资赈济灾民;其父许肃也是乐善好施,声名远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许逊生而颖悟过人,三岁即知礼让,学读书,十岁知经书大意,此后立志为学,修真向道,不羡名利,不求闻达。他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平日周济贫乏,以仁孝忠信教化乡里,深得乡人尊敬。
一次,许逊在南昌集市上买了一个旧的铁灯架,回家擦拭后表面铁皮脱落原来却是纯金的,许逊就在第二次集市上沿街挨户寻找上次摆摊的那个卖主,找到后对他说:“这枝灯架是上次集市时我在你这儿买的,当时我们都以为是一枝普通的旧的铁制品,我买回去后一擦拭才知道原来这是黄金制成的珍贵工艺品。特拿来奉还。”卖主感谢地说:“这枝灯架,本是祖传的一件物品,尘封已久。只因连年战乱,生活无着,我只得在这里摆摊维持生计,也变卖些家传的旧物。这么珍贵的物品失而复得,真是太感谢你了。”许逊的义行传遍乡里。
许逊二十岁时被乡人推举孝廉,屡荐不就,直至西晋太康元年,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为当地人民办了许多好事。他到任时,旌阳正逢水患,低田颗粒无收,他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助其渡荒,使灾民获得解救。当时瘟疫流行,死者甚多,他亲自采药、制药为百姓治病,药到病除,不收分文。又怜他郡病民及老幼妇女王(加尤字去掉一点)羸不能自至者,令人送药送水饮之,亦复安痊,时求医者日以千计。邻县人民仰慕他的德政,纷纷迁入旌阳,以致人口大增。他“教民忠孝慈仁”,使民风淳化,“争竞日消,至于无讼”,人们亲切的称他“许旌阳”,当地民谣中唱道:“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后来晋室内乱,许逊就辞官回归故里,旌阳人民为他立祠塑像以纪念。许逊启程之日,百姓纷纷感恩相送,送至百里之外、至数百里、不少人跋涉千里,一直将其送至南昌家中,不肯回去,于是就在他的宅居旁搭起房舍定居,状如营垒,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这一地名流传至今。
许逊回南昌后,见到南昌连降大雨,对他父亲说:“这大雨再不停,江边的百姓就要遭殃了。”他父亲告诉他:“你到旌阳去后,南昌之境水患不断,听人传说这是一条孽龙聚集蛟党在作怪:兴风作浪,或覆人舟船,或坏人屋舍;逆行暴雨,引发洪灾;变化人形,残害百姓,实为人间大患。”许逊知道后决心荡妖除魔,为民除害,当时追随他的弟子很多。许逊拜丹阳黄堂宫谌母学道,谌母授他斩邪之法。相传许逊为民治水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帮助,天使赠给他斩妖神剑,许逊率众弟子在神兵的帮助下铲除了恶龙,根治了水患。许逊还到进贤、丰城、洵阳、鄱阳、都昌、湖口、余干、武宁、奉新、长沙等地治水,使各地风调雨顺。
许逊不仅自己一心向道,还向人劝善。他在《思仙之歌》中写道:“天运循环兮,疾如飞,人生世间兮,欲何为?争名夺利兮,徒丘墟……。”他宣传“夫孝至于天,日月为之明;孝至于地,万物为之生;孝至于民,王道为之成。是故舜文至孝,凤凰来翔。即此论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孝道所至,异类皆应”。许逊写了《八宝垂训文》教化乡里,教人“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他解释这八个字的含义:忠则不欺,孝则不悖,廉则罔贪,谨而勿失。宽则得众,裕然有余;容而翕受,忍则安舒。修身如此,即可以成德而进道。乡人被其所感化,“皆迁善远罪,孝悌兴行”。四乡之人经过许逊所居之处,常见鸣鹤翔飞,庆云缭绕。当时东晋战乱不断,江南频遭兵祸骚扰,而许逊居所周围数百余里之内,却是盗贼不入,闾里晏安,人无灾害,丰衣足食。
许逊扬善除恶,德著人间,据《神仙传》中记载:晋宁康二年,许逊时年一百三十六岁,在南昌西山举家飞升,得道成仙,他和其弟子十一人也被称为“十二真君”。旌阳县自许逊飞升后,改为德阳,以表其德泽惠民。自古以来的道德高尚之士,都是坚定不移的追求真理,砥砺德行,并感染教化世人从善如流,把高洁、德操作为自己处世立身的准则,维护真理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