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9/3/5/196614p.html
【字号】  
文化局长:神乎妙韵,完美的最高境界(图)

【明慧网二零零九年三月五日】(明慧记者陈正洪台湾台中综合报导)神韵国际艺术团刚刚结束在台北的八场演出,所展现中华文化的恢弘博大与典雅深邃,受到商界、政界及学术界、艺文界各阶层精英的广泛赞誉。二零零九年三月四日,神韵移师台中继续演出。

台中县文化局长陈志声观赏了台中首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觉得神韵是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我们有非常深的文化底蕴。作为文化活动的推动者,也是文化传承的执行者,我们蛮佩服神韵,她在整个传承民族文化的方面,不止发扬她的精神,还包括整个文化底蕴的推动,这是神韵值得大家敬佩的地方。”

文化局长:启迪人心 散发人生命力的强度、韧性


台中县文化局长陈志声

陈志声从文化工作者的专业角度说:神韵节目以文化的宏观与博大精深当主题,串场中点点滴滴都透露着文化的讯息;每个舞蹈演员对于文化内涵有深刻的体验:“他们生活在海外,却还能够保有传统文化,并且在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传播中华文化,非常难得!”“到台湾来,我大概每年都来好好的欣赏,做学习。”

陈志声还说:“其实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神韵这几年的表演节目,当然是散播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精神的伟大。由整个内容来看,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非常细腻,且具有深厚内涵的中华文化在里面。除了启迪人心、教化人心以外,神韵还散发人生命力的强度、韧性,这是我感受很深的地方。人像沧海一粟的渺小,但是当意志力、精神发挥之后,千百年来英雄人物写下了轰轰烈烈甚至可歌可泣的诗篇,其实这就是生命力的发挥,所以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特别能感受神韵舞蹈这些节目传递的讯息。”

“神乎妙韵”,完美的组合

陈志声补充说:“因为文化要持续永恒,要有毅力,还要付出真心,才能够散发那种生命,所以我着重在生命的延续跟文化的推动,两者有极深的关系存在,所以要从内而修而外。我这几天写了四个字,‘神乎妙韵’,因为从精神,从内心世界,散发出来的那种生命力量,也就是精神,有它的姿态,外在环境或许看不到,但是它自然散发的那个气韵,自自然然它就是一个神态,而且是一个非常妙,美妙的姿态。它透过天地间随时随地,都有声音存在,这个声音,或许有其它不同解读,它会产生一个祥和美妙的韵律。所以这些妙韵当中,靠着我们神姿来展现,其实就是完美的组合,达到最高境界真、善、美。”

陈志声强调:“艺术是启迪人心的,美化人生的,艺术的表现会透过文化,它是延续生命的,所以文化是人类历史生活的总合,经过文明的潜移默化,那就是文化,每个人如果都能尽力在艺术的国度跟文化的境意当中,少则可以内修自己,大则影响到世道人心,它是博大精深,不只是影响这个世界,还可以传之久远。”

前新闻局长:华人世界新亮点

前行政院新闻局长林佳龙目前任大台中发展协会理事长,四日与夫人廖婉如一同出席神韵晚会。林佳龙赞叹,“神韵将历史融入舞蹈和音乐之中,艺术水准真的很高。”他表示自己非常能理解神韵要传达的信息,“这样的演出势必在华人世界形成另外一种声音。”


前行政院新闻局长林佳龙与夫人廖婉如

同行的夫人廖婉如为国际兰馨会台中分会会长,这是第二次观赏神韵的演出。她赞美神韵以艺术的方式带出人性关怀的部份,并认为这样的方式非常容易让外国人理解与认识,她说:“有些外国人真的不敢相信会有迫害这种事情发生。”林佳龙在一旁补充道:“认识中共就会相信。”

廖婉如表示自己喜爱每一场演出,“素质都很高”。第一个节目《开创五千年文明》令她印象深刻,“那个大鼓一推出很震撼,也很有创意。”

林佳龙则喜爱彝族的舞蹈,他说舞蹈与服装都令人喜爱,“舞蹈编排的很特别,人从长裙中舞出来,色彩很鲜艳又很美。”

台中副县长:值得大力推荐,好好推广发扬

台中县副县长张状熙观赏神韵晚会后表示:“我觉得最最漂亮的是那个彝族的舞蹈(《云罗仙韵》),透过这些舞蹈,把中国的文化历史,不同地域最具代表的特色表现出来。彝族那个地方的跳舞就是这个样子,而她的服装颜色瑰丽鲜艳,赏心悦目,从舞台设计到天幕所展现出来的生动精妙,再加上舞蹈与歌唱都是超级高水准的,我一定要给她很高的评价。”


台中县副县长张状熙

张状熙说:“我自己曾经带过舞蹈团到其他国家访问表演,所以我很清楚背后的辛苦,所以看到这种高雅完美的表现,真是非常非常的敬佩。华人也好,非华人也好,透过这样的舞台表现,会对中华文化有深入与更正确的认识,所以我觉得神韵艺术团值得我们大力推荐,去好好的推广跟发扬。”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clearwisdom.net/emh/articles/2009/3/15/105595p.html)

发稿:2009年03月05日  更新:2009年03月05日 13:42:09

意见建议请寄 feedback@minghui.org
明慧网版权所有 © 1999-2009 MINGHUI.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