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7/5/3/153710p.html


【神传文化】一代明君 万古称颂


文/智真

【明慧网二零零七年五月三日】唐太宗李世民出身贵族世家,“世民”的含义有“济世安民”之意。他志向远大、聪明英武,凭一股生生不息的锐气化家为国,开创大唐盛世,令四夷宾服,是旷古少有的真正英雄。


唐太宗(李世民)

一、起兵讨逆、平定天下。

少年时期的李世民每天习文练武。十八岁时,在太原随父李渊起兵,发布檄文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李世民治军严明,攻下西河并生俘郡丞贪官高德儒,李世民怒斥道:“吾兴义兵,正为救民于水火,诛佞人耳!”然后将其斩首,西河首战大捷。

此后,在南下攻霍邑时,李渊因为粮草将尽,背后又传来突厥将要乘虚袭击太原的消息,决定先回太原从长计议。李世民则分析形势,说守军并不可怕,应攻下后直捣咸阳号令天下,才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与优势,李渊没有采纳。

听到部队已经开始回撤,李世民急切之下放声大哭,帐中的李渊听到了,出来问他,李世民哭劝父亲:“现在我们起兵是正义之师,前进则战无不胜,后退必将溃散。敌人乘虚攻击于后,兵败人亡不可避免,所以如此悲痛而哭泣。”李渊终于醒悟,下令追回已经回撤的军队。

不久粮草运到,李渊父子领兵直捣霍邑,一举成功。随后直攻长安,守将开城投降。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唐朝建立之时,正是各派军事势力割据与混战的高峰期,二十来岁的李世民就勇敢的挑起了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全国这副重担。

他每次作战时总是身先士卒,休息时与将士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有一次,他带五百骑兵巡视前方地形,结果被敌人骑兵包围。敌将单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而出,将单雄信刺落马下,掩护李世民突出了重围。在追击宋金刚军夜宿时,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甲胄也有三天没有解了。将士都很疲劳饥饿,但当时只有一只羊,李世民和将士们同吃,这令将士们感恩不已,在追击时个个争先。

他带领的队伍士气高昂、战无不胜。前后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

李世民还在秦王宫西部开设文学馆,延请四方饱学之士。最著名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又将学士分为三批,轮流值班,自己一有空闲,便到文学馆。与各位学士讨论史籍,直到深夜。文学馆在社会上名望颇重,如果得为学士,时人便称为“登瀛洲”。

二、大度纳谏、任人唯贤。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李渊称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史称唐太宗。

唐太宗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魏征便是著名的例子。魏征共向唐太宗提了二百多条谏议,多被采纳。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唐太宗足智多谋,可他在治国上从不投机取巧、玩弄手段。他诚心听取大臣们的批评意见,说道:“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政要·论求谏》)有一次,他又要群臣向他提意见,长孙无忌等人说,皇上没有过失。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批评他们说:“我问你们,我有何过错,你们却对我阿谀奉承。我想当面列举你们各位的长处和短处,让你们改掉说奉承话的毛病。”接着唐太宗说出了在场的每一位大臣的优缺点。

有人担心直言切谏有损天子颜面,唐太宗说到:“人不敢言,怨气难消,实情难晓,这才是我最牵挂的。我若失德,你们尽可一一指出,我决不怪罪。人苦不自知其过啊!”(《唐太宗纪》)百官们解除了疑虑,纷纷上书言政事得失。

中郎将常何不善文墨,便让家中的贫穷客人马周代笔,写了二十多条奏事呈上。马周所写切中时弊,唐太宗不信此乃常何武将所为,便当面问他真情。常何说出原委,唐太宗严肃指出:“此奏非你所写,就该属马周之名,方才合理。我真心求谏,你也该用心相待啊。”他几次催马周晋见,交谈后立即任命他到门下省做官,后来成为一代名臣。

唐太宗选拔官吏时虽然如饥似渴,但他没有因为求贤而降低了标准,他是用贤能和才干严格衡量的。

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充份发挥其长处。对于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深得唐太宗赏识。

为了选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将全国刺史的名字等情况让人写在了自己寝室中的屏风上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的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他还利用科举考试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每次他看到众多新考中的人,都高兴的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国服务啦。

三、抚民安民、节俭自律。

唐太宗提出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制定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增殖人口,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疏浚河渠等。

有人担心利民会使国家财税不足,于是上谏说:“现在国家正是用钱之时,若只虑安民,很多国家大事无以为办。”

唐太宗据此又告诫群臣说:“立国,先须存民;国家富庶,先须百姓衣食有余。民怨不除,乃国之大患,其它俱不足道。”

他还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

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国家昌盛。

唐太宗在提倡节俭方面也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他明令禁止官吏们奢侈浪费。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简朴出了名,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也没有个象样的正屋。

唐太宗还注重自身的修养。他的诗文水平很高,但由于他谦虚,不重文名,一直禁止让人编自己的诗文集。他说:“朕的辞令,如果对百姓有益的,历史总会记住的,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没什么好处,编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传于世,哪个也没有能挽救其灭亡之厄运!做人主怕的就是没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对社稷有什么用!”

后来清朝人将他的诗文编入了《全唐诗》和《全唐文》,共计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

例如他的《还陕述怀》诗:“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使人感到他的“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经破薛举战地》)的高尚节操和建立伟业的壮怀。

四、民族融和、盛唐气象。

在唐太宗的努力下,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共处。他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公元六百三十年,西北各族首领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得到唐太宗同意,后来就用“天可汗”的印玺向西北各族下诏书。

一次岁末,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宴请群臣,李渊让颉利可汗起舞助兴,又让南方的蛮族领袖冯智戴咏诗,气氛异常热烈,李渊高兴的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后来,唐太宗问群臣:“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总结了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要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

当时的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疆域异常广阔,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唐太宗对内实行开明政治,与民休息,英才当政,国无冤狱;对外以德服人,文武并举,使中国不仅成为最强大的国度,而且成为文明的原创者,为邻近列国所仰慕。很多措施许多国家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性的都城。唐朝的文化、宗教等都达到了鼎盛时期。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李世民在战争年代总是把天下武功最高强的英雄豪杰集中于自己的骑兵队伍中,和平时期则把四海最优秀的学人智者收罗于秦王府中,主掌天下之时,带领群杰殷殷打造出锦绣山河、繁华社会、灿烂文化。人们无比怀念和向往记忆中永远清晰的一代天朝,无限景仰太宗皇帝的正义、仁爱、谦逊的气质和宽广的胸怀。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clearwisdom.net/emh/articles/2007/6/12/86674p.html)

成文:2007年04月27日  发稿:2007年05月03日  更新:2007年05月03日 15:08:36


意见建议请寄 feedback@minghui.org
明慧网版权所有 © 1999-2007 MINGHUI.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