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二零零六年九月六日】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圣贤人才能闻过则喜,面对批评意见,认为是自己的幸运,真心感激对方。因为发现错误,及时改正,才能提高道德修养,完善自我。《弟子规》中说:“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错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我个人理解,当出现过失时,要分析是无意过错,还是存心不善而做了恶事。还要做到不掩饰、不护短,诚心改过,绝不姑息迁就自己。最根本的是要正本清源,找到病根,从根本上正心、去执。
不能停留在我听到了,我忍了,我没动心上,而是要彻底的从心上下功夫,对症下药。如果是法理不清就抓紧学法,主动与同修交流,从法上提高;如果是心不正造成的,就把心摆正,去掉自私的妄念;如果是自律不严,就从一思一念、一言一行中归正自己。从古至今,圣贤不是不错,而是错了能改,而且自省自责,改过不吝,从善如流,不犯同样的错误。正如古语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宋朝有个徐先生,在初次面见安定先生的时候,头稍微偏了一点,安定先生就很严厉的说道:“头要摆正,不可以歪斜。”徐先生立即悔改觉悟,并且说道:“头要摆正,不可以歪斜,那么心又怎么可以不正呢?”从此以后,徐先生的心就未曾有过一点点的歪斜。当有人问他:“什么是处世修身的要诀?”他就会写“正直”两个大字给那个问他的人看。
宋朝的大文学家曾巩与王安石交情颇深,神宗皇帝问曾巩:“你觉的安石的为人如何?”曾巩说:“安石的文章,并不比汉朝的杨雄差,但是因为他吝啬,所以比不上杨雄啊!”皇上说:“安石的为人并不重视富贵钱财,你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臣所谓的吝啬,是指安石虽然勇于任事,有所作为;但是他却是吝于改正自己的过失啊!”神宗听了曾巩的话,点头表示同意他的看法。王安石以才学闻名天下,因为掩饰过失,刚愎自用而推行新法,最后弄到危害苍生百姓,留下恶名。
有的修炼人自己不主动找自己的执著,当别人指出来还刻意掩饰,即使承认了也不思悔改,能改的也是拖拖拉拉、反反复复。而不是自觉自愿、自省自责、严以律己、改过不吝,这样的态度是对自己负责吗?是精進吗?师父要求我们要能听進不好听的话。这里提醒大家这句话的内涵很深,不能停留在表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