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 Banner
关于法轮功
修炼园地
社会支持
时事评论
海外消息
大陆消息
明慧期刊
技术参考
天人之际
 
 法轮功简介  
 法轮功简介  
 如何开始学炼法轮功  
 如何开始学炼法轮功  
 法轮大法原著  
 法轮大法原著  
 普度◇济世  
 普度◇济世  
 大法炼功音乐  
 大法炼功音乐  
 正法之路图片展  
 正法之路图片展  
 健康调查报告  
 健康调查报告  
 
 个人修炼  
 个人修炼  
 正法修炼  
 正法修炼  
 修炼传神奇   
 修炼传神奇   
 小弟子园地  
 小弟子园地  
 初学园地   
 初学园地   
 古代修炼故事   
 古代修炼故事   
 
 缘归大法  
 缘归大法  
 道德升华  
 道德升华  
 祛病健身  
 祛病健身  
 法理认识  
 法理认识  
 
 师父评语文章   
 师父评语文章   
 法理切磋   
 法理切磋   
 修炼经历  
 修炼经历  
 特别推荐  
 特别推荐  
 提高心性   
 提高心性   
 从新修炼   
 从新修炼   
 洪法经验交流   
 洪法经验交流   
 其它   
 其它   
 
 讲真相救度世人  
 讲真相救度世人  
 正念化解迫害  
 正念化解迫害  
 用言行证实大法  
 用言行证实大法  
 
 关于正法修炼  
 关于正法修炼  
 关于发正念  
 关于发正念  
 正信正行  
 正信正行  
 
 小朋友的修炼故事  
 小朋友的修炼故事  
 福宝宝童话集  
 福宝宝童话集  
 青少年学大法  
 青少年学大法  
 
 外界褒奖  
 外界褒奖  
 世人正行  
 世人正行  
 各界声援  
 各界声援  
 支持决议  
 支持决议  
 人心渐明  
 人心渐明  
 
 修者评论  
 修者评论  
 澄清事实  
 澄清事实  
 世道人情  
 世道人情  
 外界评论  
 外界评论  
 
 神韵晚会  
 神韵晚会  
 社区活动  
 社区活动  
 声援大陆  
 声援大陆  
 综合报道  
 综合报道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法律起诉  
 法律起诉  
 海外案例  
 海外案例  
 法会掠影  
 法会掠影  
 海外简讯  
 海外简讯  
 
 迫害详情  
 迫害详情  
 综合报道  
 综合报道  
 大陆简讯  
 大陆简讯  
 温故明今  
 温故明今  
 劝善信  
 劝善信  
 声明洗脑作废  
 声明洗脑作废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明慧周报   
 明慧周报   
 明慧周报海外版   
 明慧周报海外版   
 明慧周刊   
 明慧周刊   
 明慧周末   
 明慧周末   
 明慧广播   
 明慧广播   
 真相报章  
 真相报章  
 影视天地  
 影视天地  
 美术美工  
 美术美工  
 音乐创作  
 音乐创作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电子书   
 电子书   
 其它   
 其它   
 
 综合性资料  
 综合性资料  
 地区性资料  
 地区性资料  
 专题性资料  
 专题性资料  
 
 电视片  
 电视片  
 动画  
 动画  
 闪画  
 闪画  
 
 连环画  
 连环画  
 漫画  
 漫画  
 绘画  
 绘画  
 洪法图片  
 洪法图片  
 贺卡  
 贺卡  
 光盘封面  
 光盘封面  
 其它  
 其它  
 
 歌曲演唱  
 歌曲演唱  
 器乐演奏  
 器乐演奏  
 歌词歌谱  
 歌词歌谱  
 
 小说  
 小说  
 剧本  
 剧本  
 寓言  
 寓言  
 诗歌  
 诗歌  
 民风  
 民风  
 儿歌  
 儿歌  
 对联  
 对联  
 其它  
 其它  
 
 网络突破  
 网络突破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  
 印刷技术  
 印刷技术  
 排版技术  
 排版技术  
 VCD制作  
 VCD制作  
 条幅及标贴  
 条幅及标贴  
 手机安全  
 手机安全  
 磁带制作  
 磁带制作  
 广播电视技术  
 广播电视技术  
 图片和摄影  
 图片和摄影  
 其它  
 其它  
 
 善恶报应  
 善恶报应  
 警世预言   
 警世预言   
 生命奥秘   
 生命奥秘   
 科学我见   
 科学我见   
 宇宙时空   
 宇宙时空   
 文史漫谈   
 文史漫谈   
 其它   
 其它   
 
 善报  
 善报  
 恶报  
 恶报  
 
  • 按日浏览  
  • 订阅明慧  
  • 网站地图  
  • 下载中心  
  •  
     
  • 神仙故事:为何神仙难修成,只因尘俗多牵累
  •  

    首页 > 修炼园地 > 古代修炼故事


    【古代修炼故事】妙庄王之女的修炼传奇(一)


     
      打印版本


    【明慧网2004年10月20日】“天上的佛,比如你们所知道的如来、菩萨,其实都不是一个,……我们这个空间大约是十年左右他们就要换一个,可是在有的世界里时间过去了很久了。在更大的空间里边的具体空间的时间反倒很快,十年在有些空间已经过去了上万年的时间,所以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佛、菩萨不能再久留。天上有个规定,在一定层次中的不管是什么神,到了一定时候都得换,目地是为了保护他们,不让其掉下去。

      “过去在人世的一些记载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只是人们不知是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有观音菩萨吧,历史上就有不同的记载。比如有叫南海观音菩萨,妙庄王的女儿修成观音菩萨,还有印度的双马童子修成了观世音菩萨等等等等,都是真的,只不过不是同一个生命。“观音菩萨”是庄严、殊胜、大慈悲觉者的原始形象和不变的慈悲名号。每一次有一个观音菩萨修上来的时候,她就要开始从地上选一个她将来自己的接班人,帮其人修得和她自己一模一样的慈悲,也那么高的层次,也那么大的威德,也能吃那么大的苦,能够有那么大的威力。那人圆满时她就度她上来接替她。每个佛、道、神都是这样。”(摘自李洪志师父的《北京国际交流会讲法》)

    “如果三界与人的历史上的一切都是为宇宙正法所安排的,那历史只是为了大法在历史过程中造就众生与人类和人的思想方式与文化而已,从而在大法洪传时使人的思想能理解法,懂得什么是法、什么是修炼、什么是救度众生等等,及各种修炼形式。如果是这样的话,历史上的一切修炼与信仰那不是在为宇宙将来正法在世间奠定文化吗?什么是人成神之路?天神都说我给人留了一部上天的梯子。”(摘自李洪志师父的《也棒喝》)

    以下为妙庄王之女妙善公主修成观音菩萨的传奇故事,摘自清人的文字记述。谨供参考。

    * * * * * * * * *

    第一回 浊酒三杯凉亭小宴 明珠一颗好梦投怀

      话说时在周朝的末年,中原列国,互相征伐,刀兵相乘,连结不解,正闹得人无安枕,野无净土。那时西方兴林国却正值承平之世,端的风调雨顺,国泰安民。

      讲起这个兴林国,在西域诸国中,可称是巍然独立的大国,领袖各邦。但因地势关系,与中原素来不通往来,双方隔绝。这也只为两国中间,隔着一座山,人称须弥山。这一座山,高可按天,广袤有数千里,横亘在西北高原上,好似天生的界限一般。在当时,交通不便,中原人虽知道有这座名山,只因为此山幽深险阻,气候又异常寒冷,山上的积雪,就是盛暑的天气,也一般地不会融化,终于没人敢去冒险西行。那兴林国又恰恰建在须弥山的西北,在闭塞的当时,自然不会与中国相通了。

      这兴林国在西方诸部落中,历史最为久远,开化也比较早些,又占着三万六千里的国土,几十万人民,自然雄长一世,惟我独尊,各小部落不容不臣服了。

      那时在位的国王,名叫婆迦,年号妙庄,倒是个贤明之主,统治着数十万人民,使得男耕女织,各安生业,在位十多年,把一个兴林国治理得国富民丰,蒸蒸日上。妙庄王是一国之主,安富尊荣自不必说。正宫王后,名叫宝德,又是个贤良的妇人,与妙庄王十分敬爱,家庭方面也充满了和融气象。

      但是,天下无十全十美的事,人生虽富贵无双,到底不能没有缺陷。妙庄王贵为国主,富有天下,只是有一桩事情,不是国王威力所能攫取,也不是金银所能买到的,却是膝下只有二位公主,并没有一个太子。妙庄王已是六十多岁的人,嗣位无人,自然望子情殷。为着此事,常使他闷闷不乐,有时不免要长吁短叹。俗话说得好,“子息是有钱买不到,有力使不出的”,他纵然烦恼,也终归无用。在希望和焦急愁闷的环境中,一天天地过去。春去秋来,匆匆的又是数年。

      那时,正是妙庄王十七年的夏季,御花园中的一池白莲,正迎风争放,香雾轻浮。宝德王后因这几天来觉得妙庄王愁闷不乐,便在莲池的凉亭之中设下筵席,请妙庄王饮酒散闷,

      当下夫妻二人,在亭中分上下首坐定,官娥彩女,分班斟酒送菜。妙庄王心中,虽然为着子嗣问题不自在,但深体宝德后的一片好意,不免强颜欢笑。一方面看着池中的万朵白莲,参差的开放着,衬着碧绿的荷盖,清雅可爱。微风过处,轻轻的颤动着,好象含羞欲语的神情。那一阵阵淡远的清香,也从风中传播过来,沁人心脾。妙庄王在这种环境里边,也觉别有天地,很是有趣,心上的一片愁闷,早被清风吹散。

      就此与宝德后互相传杯,开怀畅饮,有说有笑起来。宝德后见他快乐,也自欢喜,亲自执壶斟酒,又命群姬当筵歌舞。如此一闹,早就是明月西斜。

      妙庄王酒已过量,不觉玉山颓矣,乘着一团酒兴,命撤了席,扶着宫娥,携了宝德后,径回寝宫安息去了。

      一觉醒来,已是红日满窗。宝德后早已梳洗完毕,便服侍妙庄王起身, 让他洗盥之后,一面端整饮食,一面向妙庄王道:

      “妾昨夜得一奇梦,未知主何吉凶?梦到一处地方,正是海边模样,一片白茫茫的,无边无岸,波浪滔滔,很是怕人。

      “正看间,忽然‘訇’的一声响亮,海中就涌出一朵金色莲花。初出水时,大小与寻常莲花无异,离水面也很近。不料这金色莲花,却愈长愈高,愈放愈大,金光也越发耀目生花,连眼也睁不开来。于是,便将眼合了一会儿,待到重新睁开来时,哪里有什么金色莲花?兀立在海中的,却是好端端一座神山,山上却缥缥缈缈的似有许多重叠的楼阁,以及那宝树珍禽,天龙白鹤。这许多景象,究竟距离得远,倏隐倏现的,看不真切。中间只有一座山头上,涌出一坐七级浮屠。浮屠顶上,端端正正安放着—颗明珠,放出千万道奇光异彩,十分庄严。

      “我正看得出神,那一颗明珠,忽然冉冉地升空,转瞬之间变得一轮旭日,渐渐逼近海岸,不多时已高高地悬在我的顶上。又是‘轰’的一声响亮,那轮旭日竟抛抛滚滚地落到我怀中来。我吓得忙了手足,欲待逃去罢,两足又好似生了根的一般。我不觉拚命一挣,竟自挣醒过来,好端端地睡在床上,哪里有什么海,有什么山和一切的景象?到此,始知是南柯一梦。这种梦不知是何予兆,主何吉凶?”

      妙庄王闻言,心中暗暗欢喜,向宝德后安慰道:“御妻梦中所见,分明是佛国极乐世界的真形,凡人难遇,自然是大吉之兆。再说那明珠,分明是佛家舍利,化为旭日,就是阳象;投入怀中,不消说是孕育之兆了。御妻得此梦征,今番怀孕,一定生男无疑,正是大可庆幸哩!”

      宝德后听了这一番话,自然欢喜不尽。此事传遍宫中,于是合宫上下都存着万分的希望。

      再说宝德后自从这天起,怀孕的象征逐一地显露出来,经过了两三月时间,腹部便显著地膨起来。可是自从怀孕之后,身体倒很强健,只是有一桩,凡是鱼肉一类的荤腥,一点也不能入口。就是平日间最爱吃的东西,只要是荤的,一见了便要起恶心,勉强吃得一点儿,包管会连苦胆汁都呕将出来。这也是孕妇常有的事情,大家也不以为怪,又哪里知道内中却另有一番奥妙哩I

      如此一天天地过去,不觉又是冬尽春来,宝德后的产褥之期,也愈迫愈近,妙庄王满拟今番——定生男,非常地高兴,忙着先预备起庆贺的事情来。合宫上下,也自有一番忙碌,不在话下。

      直到妙庄十八年二月十九那一天,妙庄王婆迦正在园中观赏美妙的春天景物,出神地幻想,忽有宫女岔息奔到面前奏说;“王后在辰时三刻,又添了一位公主,请赐题名。”

      妙庄王一听生的又是一个女孩子,就把心头的高兴早消灭了一半,但这也是无可如何的事,只怪自己前世没有修透,才致如此。当下便向宫女问起:“王后生产后可安好如常?”

      那宫女道:“启奏我王,娘娘当生产的当儿,有许多异色良禽,集在庭树争鸣,如奏仙乐。屋中也有奇香发现,氤氲阵阵。隔不多时,便产生了三公主。如今大小平安,娘娘精神健旺,公主啼声也自洪亮。”

      妙庄王听了此话,暗想仙禽集树,异香绕室;又想起宝德后怀孕时的一梦,遮莫此儿有些来历,生具夙根,也未可知!他便题取“妙善”二字做三公主的名字,因为上肩两位公主。一名妙音,一名妙元,都拿自己年号的首字来排行的。当下便亲用金笺朱笔书就,付与宫女去了。正是:

      惟善堪称妙,儿生有慧根。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第二回 怪老人妙舌说慈航 小公主停哭听佛偈

      话说妙庄王在先听说又生了一个女儿,心中老大有些不高兴。及至听得生时有许多异兆,想起宝德后怀孕时的梦境,暗想这孩子有些来历,心中才宽慰了不少。就挨着妙字的排行,替她取名叫妙善。朝野的臣民,闻知宫中又新添了一位公主,大家都欢欣鼓舞,闹起庆祝的大典来。妙庄王就在宫中大宴群臣三日。在这三天里面,兴林国端的喜气冲天,好一派升平气象。

      本来百姓在承平丰稔之余,又逢到如此喜庆之事,自然值得快乐了。

      闲言休表,再说妙庄王在宫欢宴的第三天,命宫女将妙善公主抱到殿上与群臣相见。不料这小孩子在宫中倒也无事,一到殿上,见了群臣酒醺肉炙的情形,马上放声大哭起来,再也休想住口,连乳她都没用。闹得乳娘慌了手脚,群臣停了杯箸,妙庄王满腹不快。

      正在此时,忽有黄门上殿奏说;“朝门外有一位龙钟老叟,说是有物献与公主,求见我王。”

      妙庄王便命宣到殿上,只见那老叟仙风道骨,品貌不凡。

      妙庄王便向他问道:“老人家,你姓甚名谁?何方人氏?今天到此,有什么事情?快快从实说来。”

      老人道,“我王且休问老拙姓名来历,先把我今天来此的原因,讲给我王知晓。老拙闻说我王新添了一位妙善三公主,大宴群臣,故而特地赶来,一则替我王道贺,二来要将这位公主的来历,告知我王。须知这位公主,是慈航降生,来救世间万劫。我王不要小看了这位公主,她会将现在人王的国家,将来化作佛王的国家哩!”

      妙庄王听了这一番玄妙的话不觉哈哈大笑道,“看不出你若大年纪,倒会胡说打谎!那慈航大士不在西方极乐世界里享受清福,倒肯重堕尘劫,托生到这里来,做个凡夫俗子,这岂是情理以内的事?还说什么人王国、佛王国哩!根本就是你这老头儿编的谎言,你想骗得信孤家吗?”

      老人道:“我王有所不知,佛门之内,虽大都是抱出世观的,但也未始没有抱入世观的。慈航大士因为看了世人尘劫深重,苦厄难消,故发了寻声救苦的宏愿,今番投胎入世,岂是偶然?老拙何人,敢在我王面前打谎?此事委实是真。”

      妙庄王又道:“就算老儿的话是有些来历,纵使慈航大士发愿入世救劫,也该化作男身,不合投生一个女儿,这也出于常情之外啊!我终有点不信。”

      老者闻说,连称:“善哉,善哉!此中因缘,岂能一一向我王说明?不信只索由你不信,但到将来,终有分晓的一天,如今老拙也正不必分辩。”

      正在说话之时,那位抱在乳娘怀中的妙善公主,哭得益发厉害了。妙庄王听了小儿的哭声,不觉心头一动,接着向老者道;“如此说来,你这位老人家既然知道此儿宿世之因,想来是个有道之人。现在这小儿如此狂啼大哭,究竟为了什么,你可知道不知道?”

      老者打个哈哈道;“知道,知道!一切前因后果,无有不知道。公主的哭啊,这就叫做大悲!公主因为今天见了我王为了她诞生,大开筵席,不知共残杀了多少牛羊鸡豕、虾蟹禽鱼,伤了许多生命,供大家口腹之惠,增自己无穷之孽。因此大大不忍,故而啼哭不住。”

      妙庄王道:“既然如此,你老人家可有什么方法,使这孩子住哭吗?”

      老者道:“有!有!有!待老拙念一偈她听了,自然听着会不哭。”

      他于是便走到妙善公主身旁,用手摩着她顶门,喃喃地念道:

      “莫要哭!莫要哭!莫要哭昏了神,闭塞了聪明,莫要忘了你大慈的宏愿,入世的婆心。须识有三千浩劫,须由你去度;三千善事,须待你去行。莫要哭!听梵音。”

      说也奇怪,那老者如此一念,那妙善公主,果然象懂得的一般,竖着耳朵听,睁着眼睛向老者看了一看,已理会得他的意思,立刻就止住了哭,两只小眼睛却盯住了老者。这么一来,把妙庄王与合殿群臣,都惊疑得面面相觑,啧啧称奇。

      正在此际,忽听得老者说道,“如今公主哭是止了,老拙也不能在此久留,就此告辞了。”

      说罢向妙庄王打了一躬,两袖一挥,轻轻起处,径自扬长下殿而去。看他腰轻脚稳,健步如飞,不象是老人的行动。

      妙庄王到此,知道他是个有道高人,失之交臂,岂不可惜!

      便吩咐值殿侍卫:“快去追赶,将老人请回,说孤家还有事要请求指教,务必请他回转。但是要善言相请,不可卤莽得罪于他。”

      侍卫领命而去,直到朝门,已不见老人踪影。于是大家乘着快马,分东南西北四路出发追寻。可是寻遍了六街三市,终究没有老者的影子。向众百姓问吧,他们又处身在狂欢极乐的环境中,忙着饮宴取乐,谁也没有留心什么老者不老者,因此也问不出一个究竟来。那一班侍卫,弄得没有法子可想,只得再向四处寻访了一番,依然不见,只索回宫复命。

      妙庄王向群臣道:“分明看那老者走的,只一瞬间,就命他们去追,如何就会不见?难道那老者竟会插翅飞去不成?”

      群臣个个惊异,大臣婆优门奏道,“臣想今天百姓庆祝,六街三市热闹异常,老者又健步如飞,当他闯出朝门,混在人丛之中,自然一时不易寻觅,若着侍卫逐户挨家地寻访去,定有老者的着落。”

      话声未绝,早有左相阿那罗接奏道:“使不得!使不得!今天百姓正自欢欢喜喜地庆祝盛典,若挨家逐户地搜寻老者,岂不打断了他们的高兴,扰乱了大典?照老臣看来,那位老者,决非等闲之辈。只听他刚才一番议论和来去的行动,就可以知其大概。他既不肯少留,寻访也终于没用,不如任他去罢!我看此位老者,多半是佛祖现身点化哩!”

      你道他如何指说老者是佛祖呢?原来这位年高有德的阿那罗丞相,却是深信佛法的,故无论何事,都会拿佛法来解释的。

      再说妙庄王一听了阿那罗的那一番说话,又将顷间之事,仔细思忖了一番,不觉也有些将信将疑,说道:“倘果如贤卿所言,难得佛祖降临,十分有幸,只可惜肉眼凡夫,当面竟识不破。不然,多多请求佛祖指点,岂不是好?偏又当面错过这种良机,不曾求到一点半点的指示,真是可惜!运算来都是孤家德薄所致,如今也没得说了!”

      当下阿那罗丞相又不免用言语将妙庄王安慰了一番,君臣又畅饮了一场,方才欢然而散。

      不过那佛祖现化的一番事情,从此就传遍了民间,大家都当一件奇事宣扬,几乎街谈巷议,没一个不拿此事来做谈助。

      本来这兴林国的百姓,根本早就被佛教所化,大部分都已倾信佛祖的。另外一小部分,虽非倾诚相信,但脑海里也一般的有佛祖的印象存留着。故闻此事,都认起真来,还加上许多推测和许多附会,闹得满城风雨,通国皆知,好象释迦牟尼佛祖,竟坐了兴林国的宝位一般。正是:

      众生诚扰扰,我佛总闲闲。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明慧网版权所有 © 1999-2006 MINGHUI.ORG
      推荐给朋友
      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