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3/9/3/56702p.html


说说“想当然”兼谈光盘节目


文/台湾大法弟子

【明慧网2003年9月3日】近日在和同修切磋的时候,同修的一番话对自己有很大震动。可能别的同修也存在这方面问题,所以想把它写出来,提醒同修。

这位同修和我说,她说她发现很多同修在证实法讲清真象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想当然”的问题。如她向别的同修征集常人对光盘节目的反馈意见时,很多同修说都挺好的,可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征求常人的反馈,而是自己想当然,从自己的角度,认为自己喜好的或自己认为常人应该喜欢哪个节目,不喜欢哪个节目等,都是自己在想当然,而没有实际去征求常人意见。

这位同修接着说,包括光盘的质量有马赛克等,当时我脱口就说,不可能吧。因为光盘是我做的,个别的抽查过。这位同修立刻给我指出来,“你看你,又想当然,我们是在电脑里亲自和常人一块看的。”我一看自己,是啊!自己只考虑了用VCD机看,没有考虑电脑看的效果。在这点上,也有些想当然。在节目编排上自己的想当然又和常人的反馈相差甚远。我们以为文革在大家头脑里还有印象,所以第一个节目安排的是“十年浩劫——文革”,觉得“为你而来”的歌曲好听,等等……。但从那位同修反馈的几位常人的意见是,觉得我们的VCD安排的很混乱,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从开始切入正题到高潮的这么一个有序的过程,给他们的感觉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当然众口难调,但是从几位常人朋友的反馈和同修的感受截然不同这一点来看,这里肯定有我们需要修的。其实从常人做事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同意见里包含的信息对改善做事质量往往很有参考价值。

在这个具体例子中,他们建议的一个节目安排顺序是第1个节目是“见证”,因为很多常人现在对“自焚”等一系列的问题还都不明白,所以这个节目一上来就可以给大家解开很多疑问。第2个节目放“敛财和豪宅”的节目,常人对这个节目推崇的原因是里面师父最后说的那段话对他们有很大触动。第3个节目放“乞丐投毒案”那个节目,因为这是最近江氏喉舌诬陷大法的话题,而且里面那个律师说的比较好。第4个节目放“大审判”,让大家伙知道现在江XX在国外被起诉了,现在还有很多常人不知道这件事。最后放“淘”,海宁的那段话对常人能引起深思。虽然整个光盘节目加起来还不到650M,但整个节目有一个高潮起伏的一个过程,也能让常人明白真象。

常人也提出几个建议和意见,就是我们的节目有些节目内容重复,好像就那么些素材似的。比如有的节目里有西人上天安门的镜头,在别的节目里还有这几个镜头。给人感觉比较重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每个节目的音量大小不一致,有的声音大些,有的就非常小,以至于看一盘光盘,还得调好几次音量。还有就是光盘节目质量不清楚,这一点我知道,就是有的是因为光盘质量问题,但有的是节目源文件就不清楚,图像模糊,给人感觉好像粗制滥造。这位同修说,连常人都对她说,你们这么好的事情,怎么做的那么糙啊!还有“梅花诗”节目,很多常人觉得喜欢,但也有很多常人表示看不懂。

所以,从光盘这件事情上,暴露了我们很多问题,做事想当然,没有真正的从救度众生的角度为他们设身处地地着想。包括现阶段,师父说那些高层的旧势力已经被灭尽了,只剩另外空间的旧势力黑手了。于是盲目乐观,做事也不象以前那么小心了。我体会,师父说的是整个天象的变化,但在我们这个空间,还是需要我们大法弟子实际去推动去做的。“事事对照,做到是修”(《洪吟》)

所以,希望大家在救度众生这件事上,真正的落到实处,不要以为材料也发了,光盘也给了,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其实我觉得上文提到的那位同修做的很好,她说她每次做真象,都是尽量考虑自己要救度的对象的身份和所处的阶层,然后选择适合他的真象材料。有时候是先口讲,等对方接受了再给他光盘看,这样尽量不浪费大法弟子辛苦做的光盘。她说,我们做的那么神圣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一些同修就没有投入相应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呢?很多时候给人感觉没有那么神圣。是啊!我们真得好好想想啊!常人真的明白真象了吗?我们真的是把讲清真象的事情当作非常神圣的事情做了吗?

本人认为上文提到的常人对光盘节目的反馈意见,可能每个地区各个阶层的人意见都不一样,所以还是尽量实际调查本地区的常人的意见,不同版本不同样式都要做一些,覆盖面尽量广一些。

一点感想与同修分享,不当之处请同修指正。希望我们踏踏实实地把救度众生的事情做好!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clearwisdom.net/emh/articles/2003/9/17/40381p.html)

成文:2003年09月02日  发稿:2003年09月03日  更新:2003年09月23日 18:08:39


意见建议请寄 feedback@minghui.org
明慧网版权所有 © 1999-2004 MINGHUI.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