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03/10/8/58514p.html


再谈走出来证实法


文/大法弟子

【明慧网2003年10月8日】“任何一种东西能够在这个世间上立足,能站得住,能够成立起来,都必须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它必须在这个空间中形成一个场,而这个场是物质存在的。”(《在欧洲法会上讲法》)大法被迫害四年来,许多学员都能以法为师,勇敢地放下自我走出来用各种方式证实法,有力地稳定了大法在世间的存在,一方面圆容了大法在最低层次的正法要求,即开创了在地球上将永远存在下去的人类这层生命,这层生命虽然是最低的,但存在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可以给掉下来的高层生命一个重新返回去的机会,因为这个迷的空间是个返本归真(修炼)的好场所,三界也将永远存在下去。大法机制不断地圆容着一切,不断纠正着高层生命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知不觉出现的偏差,使我们的生命永远符合大法在那一层次的要求,那么从此以后,宇宙大穹再也没有“灭”了。可见证实法的伟大意义。

从另一方面讲,师尊慈悲着众生、大法圆容着众生。“在漫长的历史中生命越来越不纯。一切都在变异,长此下去连真、善、忍的最基点都要变异,这是非常可怕的。可是我珍惜宇宙中的生命,我想尽量保持原始生命,不出现灭的这种形式。我就动了这一念也就来了。”(《在瑞士法会上讲法》)师尊为了挽救先天的生命们,层层往下走,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那真是“危难来前驾法船,亿万艰险重重拦,支离破碎载乾坤,一梦万年终靠岸。”(《苦度》)师尊为度我们遭了无数的罪,而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但却有一部分这样的学员,法讲明了也不动,甚至连师尊的新经文都不敢保存。天都快亮了,仍不醒悟,我真为这样的人的未来担心着急啊!师尊不愿落下一个弟子,但是“机缘只有一次,放不下的梦幻一过,方知失去的是什么。”(《退休再炼》)如果不是师尊慈悲地动了这一念,庞大的天穹及众生早就解体了,我们幸遇大法才得以死而复生,生命才得于延续到今天。即使无条件地为大法献出生命都是理所应当的,更何况师尊给予了我们是永远的荣耀呢?我们用尽宇宙的语言都无以表达对师尊的感恩之意。写到此处不禁潸然泪下。

那么,怎样才算是走出来证实法呢?根据师尊讲的法理,大法要在人间扎根立足,必须形成一个“场”,形成一个环境。可见证实法归根结底就是让更多的世人知道大法的“存在”,那么这个“存在”的物质主体就是学员和被正过来的世人。比如:去北京、被关押都不是目的,扩大影响才是证实法的目的,又例如:签上自己的名字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也是证实法,让单位、街道、办事处、公安等知道自己是炼法轮功的,并向他们讲清真相也同样是证实法。可见那些在家“秘密修炼”的,办事处找上门也不敢承认的,无人知晓他(她)是炼法轮功的,总之不想也不敢在众人甚至邪恶面前承认自己是炼功人,不管你是否仍在偷偷学法炼功,都不能算作是证实法。当然为大法做特殊工作的另当别论。

人家能站出来证实大法而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呢?是不是把证实法看得可有可无呢?要明白这可是将来摆放我们位置的关键一步啊!你要是还认为自己是个修炼人的话,就要认真地好好悟一悟,要赶快分清哪些是人的观念认识,哪是在法上认识法,以便赶快扔掉那些又多、又杂、又乱和障碍自己走出来的后天观念。只有参与正法修炼,你才能真正看到法理,看到大法的威力,再也不会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了,你周围的一切都会随着你走正的路变化而变化,因为大法是主。你就按正法的要求去做,既要达到证实法的目的,又能否定邪恶的迫害,只要正念足就完全能够做到。我三次进看守所,两次被判劳教,我就不配合,又正念求师尊保护自己出去,虽遭了一些魔难,但两次被劳教所拒收,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这儿还不少。“法能破一切执著,法能破一切邪恶,法能破除一切谎言,法能坚定正念。”(《排除干扰》)正行在于正念、正念在于正信、正信在于正悟、正悟在于学法。所以要多学法,摆正个人修炼与师尊正法的关系,放下自我,才能从人中走出来,勇敢地走出来证实法。

“觉悟了的本性自会知道如何去做,爱护你们人的这一面是叫你们在法中能悟上去。大法圆容着众生,众生也在圆容着大法。我告诉了你们法的庄严、神圣,目的是抹去你们对法的迷惑、误解。”(《道法》)当我们整体都成熟的时候,那就是邪恶彻底灭亡之时,早日结束这场迫害、救度众生,才不辜负师尊的苦度,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千百年来的等待和史前大愿。精进吧,时间不等人啊!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clearwisdom.net/emh/articles/2003/10/21/41484p.html)

成文:2003年09月25日  发稿:2003年10月08日  更新:2003年10月22日 02:59:31


意见建议请寄 feedback@minghui.org
明慧网版权所有 © 1999-2004 MINGHUI.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