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2002年9月23日】白天,在许多大城市上空,污染的大气层就象肮脏的幕帘,被阳光过滤后变成灰色毒气,刺激着人们的眼睛,窒息着本该畅快的呼吸。更糟糕的是,晚间日照散尽,城市便会浊雾弥漫,而这毒雾的化学作用仍是科学家们的一个谜。为了解开这一秘团,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卡尔·勃克维兹带领一组环境科学家于2002年7月开始从波士顿和大西洋收集空气样品,研究夜间大气污染的化学机制,从而为环保立法提供依据。
科学家们记录了大气分析的结果,初步发现工厂和机动车辆排放的污染物受到阳光照射时,会生成雾气的主要成分:地面臭氧(ground-level ozone)。但当阳光消散后,雾气中的各种成分便会发生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没人能搞清确切的作用机制。但是,在制定环保立法时,必须确定哪些成分是地面臭氧的主要来源,以便决定关闭哪类型工厂或禁出哪类型产品。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科学家们发现,空气中污染成分越多样,地面臭氧反而越少。这意味着减少固态或液态废弃物质的排放会起到增加地面臭氧的副作用。勃克维兹博士认为,污染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复杂难断,不能简单地认为减少一种污染质整体大气污染就能自动减少。
随着工业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越来越离不开现代化的工具,而为生产这些工具造成的环境问题就成了科学家们的一大挑战。虽然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治理污染,但就如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一种问题出现了才去认识解决,缺乏全局性的根本措施。如果日益增多的污染成分不能有效控制,弥漫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溶解渗透在我们食用的水和食物中,那么我们人类除了得各种奇异的现代病,是否还会处于变异的危险中呢?
参考资料
http://story.news.yahoo.com/news?tmpl=story2&cid=624&ncid=624&e=15&u=/ap/20020826/ap_on_sc/exp_smog_scientists Scientists Look for Pollution Answers :ADAM GORLICK, 2002,Aug